01/ 一台“猫猫”主机
本期关键词:猫头鹰配色、低调、质感
COOJ Z18
这次的安装的箱体是网友自选的,刚好箱体的风格和结构也都比较符合我的审美,所以花了不少功夫来安装设计这台机子。
● 紧凑MATX箱体,大小在18.2L
● 兼容性算OK,支持240水冷,显卡限长328mm/高度158mm
● “一体壳体”设计,市面比较少见
● 外观无螺丝设计、复古式侧透开窗
总结,COOJ Z18的内结构是目前市面比较流行的紧凑MATX结构,各家的区别主要是在于位置和尺寸的微调,带来不同的配件兼容空间;COOJ Z18的差异点,主要就是它的外观设计,低调又有识别性,也难怪机主会看中这款箱体。
机主需求:预算比较宽裕,要求低调高质感的小钢炮。
风格设计采用大量的猫头鹰配色元素
“猫头鹰”配色
这台机子作业要确认的地方主要两个,一个是配件的兼容性(主要就是尺寸合适的显卡),另外一个就是视觉设计部分。
视觉设计部分,在机主选定COOJ Z18之后,我想的就是一方面要【低调】,另一方面【精彩】,所以脑中想到的就是干脆【黑底箱体】+【经典配色的猫头鹰风扇】,最能带来这种反差效果。
安装后的效果也确实不错。虽然“猫家”的风扇价格都比较贵,但一方面性能出色,另外一方面也相当于省去了装饰件费用(比如其它RGB配件等)
为了尽可能统一跟突出,甚至水冷自带的RGB风扇也换掉了,避免不伦不类。稍微要注意的就是底部进风风扇,记得选厚度15mm的NOCTUA NF-A12x15 。
● NOCTUA NF-A12x15 两颗
● NOCTUA NF-A12x25 两颗
● NOCTUA NF-A9 一颗
选25mm标准厚度的花,就有可能跟显卡打架了
风道设计:这类结构的箱体风道其实基本都是设计【烟囱风道】,底部进风顶部排风不用纠结了,区别主要是尾部的这颗风扇要【进风】还是【排风】?两种方向效果对整机来说是不同的,如果你侧重CPU散热的话,建议进风,如果你侧重GPU散热的话,就排风。
当然测试的情况是极端情况(双烤),一般日常使用其实影响没想象的大。
参考配置单
适合用户:偏好高质感、生产力用户、高端游戏用户
CPU选择:intel的话建议选K系列处理器,搭配B760温度会更低一些,非K的话就没这个buff;amd的话可以看下R9 7900系列,因为双ccd,它实际温度甚至低于R7
游戏用户建议:intel i5-i7 K系列和amd X3D处理器、,剩下的钱堆显卡
生产力用户:CPU按需点满,着重GPU计算的主要选一张能装进去的40系显卡
另外配置仅供参考!!!可以结合618活动价、个人偏好和实际需求来灵活调整,丰俭由人
02/ 桌面展示
整机桌面效果参考
达尔优A98 Master [落苏] 机械键盘
最近到手的新键盘,达尔优的新品A98 Master大师! 这块键盘的亮点不只有外观设计,更多还是键盘结构部分的创新,一方面也反应了国内外设圈真的太卷了!!!
● GAS可调系统,键盘手感软硬可调
● 单键开槽,一轴一槽,手感一致性更好
● 内部三层空间,6重填充,声音纯净,手感柔和,
● 全新键帽模具/经典原厂高度,双种键帽根据喜好选择
● 三种轴体:全新大师轴/天空轴POM/滑雪轴
● 独特灯珠造型,光效高亮饱满,特殊调教卫星轴与平衡杆
标配防尘罩
目前这款键盘有三种配色,我这块因为考虑未来搭配浅色箱体,所以选了其中的 [落苏]
配色,其实我更愿称其为[星黛露]配色,喜欢星黛露的朋友也可以考虑。
除了配色,三种配色搭配的键帽也有不同,我这块是搭配原厂高度键帽,喜欢球帽的也可以考虑黑色的[羽墨]配色。
侧面开关跟电量示意
设计细节,隐藏充电口、接收器收藏、调节杆收藏
这块键盘除了设计部分很走心,手感部分玩法或者自定义空间真的太丰富了,玩外设多年我也是第一次遇到这么丰富玩法的键盘,首先是两种手感,三种轴体,可以让你自定义选择喜好,最重要的就是搭载GAS可调系统,在上面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偏好来调整软弹到硬朗的变化!比如办公室可以用软弹,游戏的适合就可以调节硬朗,类似一块键盘多重轴体取向的玩法,你还不用自己费工夫换轴。
另外键盘布局也很实用,这类数字键盘区的紧凑104,目前反倒更受普通人的喜欢,毕竟日常办公还是会用到。
绿联DX4600
迷你紧凑主机扩展存储建议选NAS方案!!!
几乎所有找我咨询迷你主机搭建网友,我都会建议他们尽量不要考虑迷你主机再兼容3.5硬盘甚至2.5硬盘,主要是不管怎么优化,对于箱体内部的散热影响都较大,甚至安装也很麻烦,而最理想的扩展方式莫过于NAS了。
我自己上一代NAS已经用了3年左右,主要盘位不够,另外不支持M.2插槽,所以最近就换了个新的国产热门NAS,绿联的DX4600。
高扩展空间:4盘位+2 M.2插槽+2 内存插槽,以往高端机型才有的扩展空间
简单易用的UGOS:NAS最重要的其实就是系统了,绿联UGOS更新维护积极,可轻松实现外网访问,最简单便宜的私有云方案,系统软件体验足够好用易用,内置的功能对于一般家庭用户或者不懂折腾的新手,轻松满足,如果你是进阶用户,DX4600也配置了docker功能。
配置不错:Intel N5105保证了解码性能,网络部分配置了双2.5G口,可以链路聚合成5G局域网(全链路设备支持),家里用的千兆路由还可以用桥接模式用网线将NAS和电脑直连(2.5G网口),算是低成本达成了2.G局域网,属于目前速度与实用性兼顾。
其实这次换NAS并不是一时冲动,而是在DX4600发布之后观望了许久才下手(这款已经发布大半年了吧),其实NAS最重要的就是系统跟BUG修复,没想到首款NAS产品,他们更新维护这么频繁,然后问了下朋友,使用体验也确实不错,我最看重的外网访问又特别简单,所以就升级了。经常折腾NAS的朋友应该会了解类似配置的原厂NAS,一般价格多少,DX4600 性价比确实高。
这出风口设计一看就想【老手】,设计在尾部而不是传统正面,防尘效果好,正面也更美观。自带的是磁吸防尘网。
真力G ONE桌面音箱
桌面使用的还是自己那套真力G One,不过我手上这套是黑色,比较衬显示器,当然如果你是白色控也可以考虑入手白色版。
真力G One 主要因为这款箱体针对就是近场和桌面为主,虽然是3寸箱,声音表现又有超出箱体大小的萌差感,所以也让它收获不少要求兼顾颜值/实力的拥趸。
真力G One 声音部分解析,细节和声音定位都不错,声音能量感已经非常强了。低频部分表现根据个人偏好会有不同的反馈,不过这个也简单,大不了再加上一枚F1可以轻松满足需求
03/ 性能实测
七彩虹iGame GeForce RTX 4060 Ti Advanced OC 8GB
这次用于搭配安装的显卡是七彩虹iGame很受欢迎的Advanced系列,这个系列最受认可的大概就是硬核+经典大红圈和金属外观设计,新一代40系列的设计语言还进一步优化,整体外观更加简洁干练,而且很特别的就是,它装机之后的质感还更突出了,跟整机风格实际很搭。所以如果你考虑装一台突出【质感】的小钢炮,iGame 40系的【Advance OC】可以着重考虑下,而且它的尺寸也不会太过夸张。
iGame GeForce RTX 4060 Ti Advanced OC 8GB
● 全新 NVIDIA Ada Lovelace 串流多处理器:最高 2 倍效能与电源效率
● 第四代 Tensor 核心:最高 2 倍 AI 效能表现
● 第三代 RT 核心:最高 2 倍光线追踪效能表现
● 新一代金属设计语言
● 全新引力散热装置+金属背板+金属装甲
● 镀银PCB+一键超频+标配支架
● 支持个人送保
实时渲染:基准测试
主要就是针对3D画面应用的测试,比如游戏/基准测试软件的DX、DX12、OpenGL和RTX的渲染性能测试,就是游戏用户最关心的部分。
首先是3DMARK为代表的GPU基准性能测试,也就是跑分,这部分会测试到DX11、DX12和光追的渲染性能,另外新版本还增加了针对DX12U的表现测试。
测试结果,对比上一代RTX3060Ti(超频)跟同代的RTX4070。测试结果,对比上一代有一定幅度的提升(要注意这边3060Ti的数据是手动超频极限的,常规版本差距还会更大),对比自家4070系列还是有一定差距,所以40系一代,基本就是根据自己预算选择规格芯片即可。
实时渲染:游戏测试
测试的游戏包含网游竞技类游戏、支持光追的游戏、3A游戏,所有游戏均设置为2K分辨率,最高画质。
测试结果首先是官方针对的1080P场景下,最高画质基本随便刷了,基本都是一两百帧帧数,设置随便开。
2K环境下竞技类游戏基本可以过200以上平均帧,3A游戏哪怕在开启光追并且没有开启DLSS3的情况下,帧数基本也都超过60甚至过百。
另外专门测试了下DLSS3游戏,也就是赛博朋克2077,这款游戏可以说是新一届硬件杀手代表,也是对于各类视觉特效支持最快的游戏,受益DLSS3功能,所以4060Ti在最高画质+光追的情况下依旧可以基本保持不掉帧,这很不容易,正常在未开启DLSS的情况下开启光追特效,游戏帧数是会下降一半的,而开启之后基本抵消光追特效对帧数影响。
工业图形加速测试
这边主要是用SPECviewperf 针对工业设计/专业应用的性能测试软件为主。
SPECviewperf 系列测试软件,会模拟测试众多工业设计或专业应用软件,主要包含针对三维设计的MAYA、3ds Max,针对工程模型/医疗等应用设计的SolidWorks、CATIA、Siemens NX 、Medical、Creo(Pro/E)等软件的性能模式测试。就是模拟了各种作图、渲染软件的性能,所以选购专业工作站或者专业显卡的用户也都会关注这些项目测试。
测试结果:这边为什么没有对比3060Ti,主要是以前没测试过SPECviewperf 2020的数据,所以智能对比3060。对比来说差距挺大,特别是部分OpenGL项目在1080P分辨率下简直开挂了一样。另外我也对比了下4K环境下跟“70”的卡,跟3DMARK测试类似,与4070有一定差距,跟上代3070Ti则相当。
WD Blue SN580 NVMe SSD
存储的主盘选了WD_BLACK系列,而第二块硬盘搭配是WD Blue SN580 。
● 升级为NVMe PCIe Gen4 SSD,高达4150MB/s的顺序读取速度
● 西部数据自家主控(20-82-10082-A1)+112层3D TLC闪存颗粒(BiCS 5)+nCache 4.0
● 单面M.2 2280规格;250GB, 500GB, 1TB, 2TB多种容量型号
● 4代DRAM-less架构 +低功耗架构+支援WD SSD Dashboard
● 900TBW(2TB型号)5年保修
WD Blue SN580是SN570 SSD的继任者,针对的是主流消费人群。相比前任它最大的提升,就是速度规格升级到了Gen4接口,实际基准 速度测试WD Blue SN580 基本都可以达到甚至超过官方标称的高达4150MB/s 最大读取速度,而最大写入速度也接近4100MB/s,比SN570提升幅度确实比较明显(参考:SN570 顺序读写差不多 3500MB/s 和3500MB/s)。
CDM的1G和8G测试结果,速度变化不大
整机模拟应用测试
这边使用PCMARK10针对存储的完整系统盘基准测试,测试项目包含一系列来自流行应用程序和常见任务的真实轨迹,以全面测试现今最快盘的性能。我这边主要筛选生产类应用(办公软件、操作),生产力应用(多媒体编辑)的项目得分,另外为了方便参考也加上了SN570的数据来供对比参照。
测试结果,对比自家上一代的SN570,WD Blue SN580 各个项目基本都有10%-60%的速度提升。
04/ 装机注意事项
配置选择
前面其实已经说比较详细了,我这边再次总结下:高端显卡要注意尺寸兼容,能装进去就没问题;CPU 13代K系列最好,锐龙7900跟X3D处理器也比较适合;风扇建议装满,底部风扇优先选15mm厚度的,尾部风扇没限制。
追风者Revolt 850W SFX
COOZ Z18电源部分要求SFX和SFX-L规格,考虑到机主之后要换4080级别的卡,所以选了目前仅有的几款SFX+ATX3.0电源之一,【追风者Revolt 850W SFX】。
ATX3.0规范,原生PCI-E5.0,白金认证,你整机不折腾超频的话,实际4090也是没问题,毕竟原生12VHPWR 16pin可以提供最多600W功耗,如果是搭配i9,最好优化下电压设置。
全日系电容,也支持低温停转,实际测试双烤也是很安静。
SFX尺寸支持850W最大功率~值得高端ITX选择。
实际搭配COOJ Z18安装,记得风扇朝向面板,而不是朝向机箱内部,这样可以享受自己的独立风道。
走线参考
面板IO线有些可以藏电源进风口内(影响不大);电源线部分背线基本别想了,乖乖走正面,比如CPU供电可以藏水冷内测;主板供电跟GPU供电,就走正面了,不过可以藏在电源下方和显卡边缘。
散热实测–ROG玩家国度 龙神三代240
为了突出质感,所以水冷部分也是一步到位选了目前最顶级的水冷之一ROG的龙神三代240,主要考虑两点,一个是性能,另外一方面就是可以玩屏幕。
性能部分龙神三代采用目前最新的Asetek八代方案,水泵方案更强,对应的冷排也一并做了升级(27mm变为30mm),另外重要的风扇部分目前有两种版本,一种是猫家的工业扇(比较推荐),另外一种就是针对RGB用户的【磁吸串联风扇】;此外比较值得注意的,就是看似厚重的冷头,实际内置了一枚风扇专门给主板CPU区域的供电辅助散热用,这个设计其实很不错,因为一体水冷因为结构关系,会导致供电部分风量不足。
颜值部分,除了RGB风扇以外,最醒目跟重要的自然是那块升级后的3.5寸LCD液晶屏了,目前甚至支持到了60帧动画~ 真的是可以实现用水冷流畅看视频了。另外龙王三代的保修是6年!
整机散热测试
这台机子搭配的CPU是i7 13700K,在修改104编码之后,搭配龙神三代240在封箱情况下,大概可以稳定在250W左右(最大值287W),核心温度是93℃左右。龙神三代240在搭配猫扇之后这个效果算很不错了,普通240可能会掉频率掉功率。
而COOJ Z18的表现怎样呢?这个主要看双烤情况对比单烤,CPU跟GPU的温度变化幅度,这边可以看到CPU增温幅度并不大(1-2℃),GPU温度甚至降低了(因为底部进风风扇联动CPU),对于一台18L的紧凑箱体来说,这个风道效能算优异,要知道我这台是侧透封闭的版。